沈帥青:AI搶飯碗 全民出糧可行?
發布時間: 2016/10/28 08:00
AI恐將取代大量職位,一間培訓初創企業的公司提無條件出糧的試驗計劃,希望能為將來的失業打工仔尋找出路。無條件出糧計劃各地政府早有嘗試,香港可有參考之處?
人工智能(AI)的發展日趨成熟,對不少傳統工作造成衝擊。除了製造業等藍領工作外,現時AI甚至可以威脅白領工作。會計、法律、醫療,甚至連強調思考和創作的傳媒行業,都開始有AI的影子。
未來恐怕不止中低層、而是中高層,但較少涉及決策、創意的職位會被AI無情淘汰。這班落後於時代的打工仔,就算沒有失業,也將面臨收入大幅萎縮的困境。他們將會成為未來社會的其中一個潛在炸彈,因為當貧富懸殊日益嚴重,若大批中產被迫「下流」,不少社會問題就會出現。
不少人其實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,尤其是作為「始作俑者」的科網行業。他們給出的其中一項「贖罪」措施,就是「基本收入」(Basic Income)。
美國著名創投公司Y Combinator,今年宣布將推出一個「基本收入計劃」,將在加州奧克蘭市,找來100戶背景各異的家庭,無論失業與否、貧窮與否,每個家庭成員,每月都會收到一筆1,000至2,000美元的收入,無任何附帶條件,為期半年至一年。收完錢後,參加者可以選擇繼續工作賺錢,或者只靠收入過活。
計劃的目的,是為了試驗當科技開始取代大量工作時,一筆基本收入,能否為生活質素下降的打工仔,提供一個安全網,讓他們在失去工作、或收入大幅減少時,免於貧困,並因而有空間嘗試新事物,提升應對新時代的工作能力。
Y Combinator的計劃並不是創新意念,事實上,基本收入這個社會保障概念,存在已久。以往通常是由政府執行,背後理念也不是作為補救,而是被視為一種更有效率的社會保障措施。
全民基本收入人人有份,沒有資產審查、背景調查,因此對政府而言,可以省卻大量繁複的行政程序。同時,因為發放基本收入,可以取代其他福利,不用分開醫療、教育、交通等等項目,政府只要認定領取人的身份,直接派錢就可以。
基本收入的另一個優點,就是不用擔心福利政策到不了有需要的人手上。因為是全民出糧,因此不會出現貧窮但資格不合,如所謂三無人士,又或者資訊不足錯過支援的情況。
因此不少國家均有興趣嘗試實行基本收入,例如荷蘭城市烏得勒支、加拿大安大略省,以及芬蘭都有意推行試驗計劃。不過,基本收入的爭議,也同樣大。瑞士在7月就剛舉行完公投,決定應否推行全民基本收入,結果遭77%大比數反對失敗。
反對基本收入的考慮,其一就是擔心會養出懶人。如果收入水平訂得太高,就會令人失去工作賺錢的動力。另外,錢從何來也是重要問題,例如瑞士如果推行基本收入計劃,每年需多用250億瑞士法郎,無可避免要加重徵稅;再加上現在歐洲面臨難民湧入的問題,如果要納稅人花錢供養新移民,政治阻力極大。
在全球化下,AI在本港取代工作的威脅未來恐難避免,但如果引入基本收入,無條件個個派錢,在現時稅基狹窄、怕養懶人的本港並不實際。反而,像現行發放的低收入家庭津貼,預先設定一些條件,讓仍在打工的人能額外收到一筆「保底」收入,對社會的影響就不會太大。但低津的受惠人數遠遜預期,有需要作檢討改善。
如何應對AI對社會的挑戰,是全球共同面對而且需要探索的問題,但恐怕沒有簡單直接的答案,政府以外,有企業參與摸索是個好開始。
撰文 : 沈帥青